廈門心理醫(yī)生 揭秘婚姻中的致命傷

婚姻里可以出現很多問題,經常被人注意的有:經濟問題引起的摩擦,其中一方的小孩子脾氣導致的任性妄為,不安全感造成對對方的猜疑等。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原因都可以歸咎于個人的心理問題,而且多數是因為孩童時期沒有充分地成長。
1.堅持“我是對的”
王女士來找心理醫(yī)生郭瀟贏,她與丈夫的關系十分惡劣:兩人之間已經沒有什么交談,妻子一開口說話,丈夫不是關上房門便是外出。細問之下,發(fā)現原來妻子不滿丈夫一些小事,老是找機會對丈夫抱怨批評。我問她為何不停止抱怨批評,而改變一下談話內容和態(tài)度?那位女士說:“我說的都是對的啊!”
我嘗試用其他的方式引導她做出改變,她都是堅持“我是對的”。最后,我對她說:“妻子,在‘我是對的’和‘有效果’之間,你必須做一個選擇,你只能擁有其中一個?!卑涯阏J為的對錯,與你的婚姻關系相比較,看看哪個更重要。這是只有你才能決定的事,別人無法批評或左右。
在每一件事上都堅持“我是對的”的人,婚姻關系不會良好,而且只適宜獨居,因為婚姻是兩個人生活在一起,而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對凡事都能有一致的看法。一個人如果沒有準備放棄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準備接受一些與自己不同的看法,是無法成功地與任何人共同生活的。也許在結婚前和新婚時愿意做出遷就,但是這份遷就在婚后不能維持很久,很快地不是消失了(開始吵架)便是遷就背后隱藏了一些欺騙行為。
對有這一致命傷的朋友,我的建議是:除了兩三點絕對不能放松的要求外(這些應是不惜離婚也要堅持的東西),在所有其他的事上馬上降低你的標準。就算對方的做法不是最好,只能符合最低的標準便接受。這是給對方空間和愛的表現。尤其是當配偶在他人面前的表現不符合你的理想的時候,你應給他/她支持而不是做第一個批評的人。
“我是對的”不是對婚姻關系最具有殺傷力的心理模式,但卻是打開其他婚姻致命傷之門的鎖鏈鑰匙。這一關過不了,是看不到其他的問題的。
2.托付心態(tài)
對婚姻關系最具殺傷力的心理模式,我認為就是“托付心態(tài)”?!巴懈丁本褪前颜疹欁约旱呢熑危唤o另一個人,這是注定會有悲慘結果的心態(tài)。
封建社會對女人的要求是“三從四德”?!叭龔摹笔?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這樣的女人不是很可悲嗎?一生就是“從”來“從”去,像不像把自己當做是一件外衣拋向衣架,掛在那里?今天的女士,對自己的人生有更積極的看法,不能接受這樣的命運。事實上,男女的能力一樣的強,硬把女人放在男人之下,既不公平,亦是社會與國家的損失??纯唇裉焐鐣隙嗌俪晒Φ呐浚闶亲C明。
雖然今天的社會再不要求女人“三從四德”,但是一般人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仍普遍存在類似的態(tài)度。在電影、電視劇、小說、歌曲里,充滿“我整個人屬于你”、“我會給你一生的幸?!敝惖难哉Z。我們常會聽到父母對未來女婿說:“我把女兒交給你啦!”;媽媽對朋友說:“我的女兒找到一個好歸宿”……
其實托付心態(tài),在男人中亦很常見。很多人進入了一家企業(yè)做事,便期望那家企業(yè)照顧他一生,無論有什么事情發(fā)生,都是企業(yè)的不對、都要對企業(yè)抱怨,就像孩子吵鬧時的抱怨一樣。他們亦會把自己托付給一門手藝、一個行業(yè)、一種社會制度、一屆政府;每當有問題出現,都是它們的不對,而自己則是無能為力。
在這類男人的心里,他們認為女人把自己托付給男人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會義不容辭地負起這個責任。表面看這樣很好,但是事實上因為他們承諾了無法做到的事情,他們會感到很辛苦,很無力,這樣對婚姻沒有好處。
一個人真的可以給予另一個人一生的幸?;蛘呖鞓穯?
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夠做到自己的人生有足夠的幸??鞓?
連自己的都做不到,如何能給予別人“一生的幸?!?
就像你正在吃牛肉面,旁邊的人也想吃牛肉面,你或許樂意與他(她)分享。如果他(她)想吃海鮮,而你正在吃餅干,你如何能夠滿足他(她)?
“托付心態(tài)”最大的殺傷力不是在男性身上呈現,而是在女性身上造成的創(chuàng)傷。雙方都有很大的無力感,而女方的更大。“你的責任是給我幸??鞓?,我的責任是等你給我這些?,F在你總是不能做到,除了抱怨,我是完全無能為力的。我不斷地抱怨,你感到室息和無力,我也因為事情無法改善而更感到無力?!迸酝虼硕耆nD下來,再沒有成長提升。當有一天她忽然醒悟過來,明白事情的嚴重時,雙方的差距已經太大了!
正確的心態(tài)是:我有足夠的能力照顧自己的人生,你也有足夠的能力照顧自己的人生,而兩人在一起的時候,更能增添額外的火花,產生一些獨自一人不能獲得的成功快樂。這樣的關系,才是1+1=2,3,4,甚至5。有托付心態(tài)的婚姻只是1+1=1.1,兩個人都感到吃力,兩人的力量不足,何來成功快樂?
3.不愿意討論自己與對方的內心感覺
人類對情緒的認識和研究少得可憐,很多人都淪為自己情緒的奴隸:情緒來了便完全拿它沒有辦法,受它的控制,往往做出讓人后悔的事。在婚姻生活中,一個人的情緒常常導致爭吵或者關系疏離,更危險的是一些夫妻之間有“不要帶情緒回家”的協議。奇怪的是,人們對自己的情緒無能為力,無法揮之則去,但是卻要求對方“不要帶情緒回家”。
我們是在理性的世界中成長的。成長過程中身邊的成人不停地告誡我們“這樣不對”、“那不應該”、“如此更好”、“記得按這幾個步驟去做”之類的話。我們年幼時偶有家長不愿見到的情緒出現,家長便會責罵我們:“不準哭”、“不可以發(fā)脾氣”。
家長只是不允許這樣的事情出現,但從來都沒有教我們怎樣去做會有效地驅走這些情緒(他們自己也不懂)。這些所謂“負面情緒”重復出現,不被接受,我們又沒有辦法有效地處理它們,于是,我們對它們有厭惡排斥的心態(tài),漸漸學會不理會自己內心的感覺,而只憑家長的點頭或搖頭示意行事。從那時起,我們便與自已的內心感覺分離了,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
我們希望對方可以把情緒放下來才回家,自己也這樣承諾,其實這不可能做到。但是為了遵守自己的承諾,便會先找到一個地方疏導、宣泄自己的情緒,待平靜后才回家。如果這個地方碰巧有一個善解人意的異性,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感情關系便會發(fā)展出來。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多少有婚外情的人說起問題的開始就是家中的配偶不了解自己。
試想一想:如果準備甘苦與共、白頭到老的人都不可以與你分享或分擔你的情緒感受,這個世界里還有誰可以呢?為了保證真的是兩人并肩面對世界,為了杜絕發(fā)展出其他感情關系的可能,應該對配偶說:“請你把情緒帶回家吧!”
當自己有情緒時,亦應對配偶坦白說出。很多人愚蠢地以為不把情緒說出來是不使配偶擔心。事實上,不說出來使配偶更擔心,并且給對方一個信息:我們還不能甘苦與共、白頭到老。這對婚姻當然有很大的傷害。對方若是很關心你,他(她)會感覺到你的情緒,但是你不愿意說出來,對方便只能夠干著急。這樣,本來兩人可以相互扶持、共同度過的一段經歷,卻變成見面時強顏歡笑,背后暗自擔心。
把情緒說出來與把情緒發(fā)泄在對方身上是兩回事。一個人有情緒,同時自知有情緒,能夠與別人討論自己的情緒狀況,是思想成熟的表現。
4.維持“蘋果皮”式的和諧
20世紀90年代的初期,在廣東惠州,那個時候內地水果市場剛開放,進口的水果賣得很貴。有一天,我很想吃美國的紅蘋果,在一家店里看到一些又大又紅,果皮光亮的紅蘋果,便忍痛買了一個。把蘋果切開,發(fā)現里面已經完全變成了黑色。原來外面還是好好的,里面其實已經腐爛啦!
中國人很重視家庭關系的和諧,亦重視謙讓。結果是:我們不懂得如何面對沖突,有問題出現時我們只會忍讓,不斷地忍讓,直到生活無法再進行下去,關系破裂為止。這樣的不惜任何代價,只求息事寧人的謙讓所做出的和諧,我稱之為“蘋果皮式的和諧”。
“家和萬事興”、“忍一句風平浪靜”等的話,每個中國人都可能聽到過,我們的確是追求和諧的民族。但是,在不惜代價地維持和諧環(huán)境中長大的人,會錯誤地以為無論什么情況,不忍讓總是不應該的,會不顧一切地維持一份表面的和諧。這樣的和諧,其實是確保關系最終破裂的方法。因為這樣的忍讓造成心中的一份不滿,君不見那些中年感情破裂而要離婚的男女,不都是說“我忍了你幾十年”嗎?維持“蘋果皮式的和諧”只會沒事變有事、小事變大事,如果兩個人都不改變,感情破裂是唯一可能的方向。
夫妻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就矛盾沖突進行討論的機制。這里說的是平心靜氣的討論,雙方都給對方同等地位、相同的權利?,F實生活中的夫妻,往往是用吵架去做這件事,很快地,焦點已經不是本來要討論的事情,而是“對方的態(tài)度如何不對”了。
兩人在心平氣和、情深意濃的時候,便應該約好一個雙方可以討論矛盾問題的機制。這個機制應該能夠讓兩個人平靜地說出自己不能接受對方怎樣的語言行為,并且商定如何解決。在一個平等、互相尊重、給對方足夠空間的基礎上討論這些問題,正是思想成熟的表現。經常把對方的需要放在心里,經常進行這樣的談話,便能防止讓小問題成為兩人翻臉的導火線。為了兩人長遠的關系,這種討論是省不得的。
5.不知如何處理沖突
我們自小被教導謙遜忍讓,卻沒學過如何去處理沖突。長大后遇到沖突,不是不斷地忍讓,便是用情緒發(fā)泄。不斷地忍讓不會解決問題,而往往只是延遲破裂;情緒發(fā)泄亦只會造成更多的問題,包括把關系更快推向破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我們不懂如何有效地處理沖突。
所謂有效地處理沖突,并不是指一定如你所愿解決(因為你不能控制另一個人),而是指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了解對方的看法、認識所有的選擇,而且過程是平靜和理智的。當情緒控制一個人的時候,他(她)的理性思維部分是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的,他(她)無法看出其他可能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很多情侶吵架之后就是一段冷戰(zhàn):互不理睬,不愿主動向對方開口說話,就算說了,也是用一種冷冰冰的語氣,懶得多說。這樣的夫妻,顯而易見是沒有建立一個處理矛盾沖突的機制,也沒有解決這種間題的辦法。兩個人的關系,發(fā)展到這個程度是很危險的:因為唯一的發(fā)展方向是更疏遠,最終決裂。有些夫妻,也許其中一方有這樣的性格:情緒冷卻后便想到修補受了傷害的關系,于是用一種“失憶癥”的態(tài)度,就好像沖突從來沒有發(fā)生過,主動與對方說話,或者做一點討好對方的事,一場風波便成過去。
有些夫婦,可能兩個人都愿意這樣做,在結婚后的一段時間,尚且能夠維持一個這樣的沖突解決機制:看誰先軟化下來,先向對方說話,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好了。但是,時間久了,有一方便開始覺得不公平:“為何老是我低頭?為什么他(她)不能遷就我一次?”有了不甘心的感覺,慢慢地也走上了疏遠之路。
有人說夫妻吵架是不可避免的,吵完便算過去了:“粉筆字,抹去了可以再寫?!边@是不正確的。夫妻之間的吵架,可沒有抹去粉筆字那么簡單。表面看似抹去了,心底里卻還有痕跡。如果積累得太多的話,就會爆發(fā)出來,像“我已經忍了你二十年”之類的分手話便是證明。
在夫妻中,也有很多人,用一種類似“原諒”的態(tài)度去處理吵架。他們不能接受對方的某些事和某些話,但是又表現得很大方的樣子,以“原諒對方”的方式去結束一次吵架。其實,這樣的態(tài)度可能對兩人的感情關系有更大的傷害,因為“原諒”是把自己放在比對方優(yōu)越的位置,這會產生更大的問題。
同時,把自己放在這個位置,便是把事情的控制權完全放在自已的手里,使對方完全無能為力:我“原諒”你,事情便解決;如果我不“原諒”你,事情便不會解決。這往往把兩人關系搞得更加緊張,吵架這件事情本身并不嚴重,嚴重的是一方失去了申訴、辯論和決判的權利。兩人的關系本是平等的,現在有了高低。這跟把這份關系判了死刑差不多。
在兩人之間培養(yǎng)出平心靜氣、對等討論不同意見的溝通方式之前,需要先建立一個緩和緊張局勢、避免關系走向疏遠的機制。這時,一對夫妻需要的是一個技巧:“太空時間”。
但凡在婚姻中出現問題的夫妻大多會存在上述的問題。婚姻的五個致命傷,在你的家庭中存在不?如果這五個問題不存在,差不多所有其他問題都很容易解決。婚姻既然是兩個人的事,就需要兩個人共同投入。若其中一人有這些致命傷,另一個人就要提醒他。但是,若這個人把堅持這些致命傷看得比維持兩個人關系更重要,另一個人是沒有辦法的,而這份關系便出現死亡的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