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經濟學—廈門心理咨詢

經濟心理學是應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對象為個體及群體在經濟活動中的心理現(xiàn)象和心理規(guī)律,所涉范圍較廣。從現(xiàn)有學科分類的角度看,經濟心理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層次,廣義的經濟心理學包括管理心理學、勞動心理學、人事心理學、就業(yè)心理學、廣告心理學、工程心理學、工業(yè)心理學等等。狹義的經濟心理學則以從事直接與擁有貨幣之后產生的心理與行為為主。它主要包括:消費心理學、投資心理學、稅收心理學、保險心理學、儲蓄心理學、賭博心理學、慈善心理學等具體領域。它更多地涉及個體或群體在獲得貨幣之后的經濟心理行為的機制和規(guī)律,而較少或較間接涉及商品的生產領域。另外,廣義經濟心理學中的部分研究領域相對系統(tǒng)和成熟,而狹義的經濟心理學尚屬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本研究的對象是狹義的經濟心理學。
狹義的經濟心理學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是一個比較薄弱的學科領域。由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學其主要假設是建立在理性主義的基礎上的,個體被看成是一個具有經濟理性的、獨立的、可以自主選擇和決策行為的個體。因此,個體的心理層面的其它特征便被經濟學家忽略了。近年來,西方新經濟社會學、經濟人類學和經濟心理學的發(fā)展,與經濟學形成了學科之間的對話,提出不同文化、社會中的個體對于財富的理解是不同的,在經濟刺激和經濟行為之間存在著社會、文化和心理構成的“黑箱”,個體并不是總是按照經濟理性來選擇自己的經濟行為。
例如,某一文化、社會中的個體的財富觀念、公平觀念、風險的承受力、個人的效能感、成敗歸因傾向等等極大地左右了個體的經濟行為。金錢對個體的意義不同,獲得金錢之后的心理感受也不同;政府、社會、他人對個體的意義不同,個體對金錢的使用決策也將不同。在這樣的學科間挑戰(zhàn)與融合的背景下,八十年代中期,荷蘭的社會心理學家創(chuàng)辦了《經濟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出版了《經濟心理學》著作,一些國家的大學成立了經濟心理學系或教研室,逐漸形成了狹義經濟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一些發(fā)展心理學家也從兒童青少年的經濟概念的形成角度進行了一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