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自主獨立的孩子(下)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培養(yǎng)自主獨立的孩子(下)
1.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內(nèi)容是受理個人證件的申請。今年初,我在讀完后浪出版集團的《溝通圣經(jīng)》一書后,曾經(jīng)從公職人員的角度思考過,是什么因素導致辦事群眾與接待人員之間信息交流的不暢,是什么屢屢讓辦事群眾對公職人員形成誤會與隔閡,最終發(fā)展成為“門難進、臉難看”的怨懟?其實,目前公職部門的辦事流程相對已經(jīng)比較標準化,網(wǎng)絡時代發(fā)達的信息獲取渠道也能幫助辦事群眾在提前準備材料時少走彎路。信息溝通不暢的原因,大多數(shù)可能源自某一方不認真傾聽、隨意插話,以及隨意曲解與明知不可而行之的“討價還價”,相信每個在對外接待窗口的工作人員都怕遇到這樣的人。
除此之外,我在日常工作中最怕的一種類型,就是陪伴成年子女前來辦理業(yè)務的父母。
有的是“帶領”已過十六周歲的孩子前來申請證件。生怕錯過什么的父母拿著詳細的申請菜單逐條詢問,那細致認真的樣子,甚至有些“咄咄逼人”;而與他們的急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身高已經(jīng)超過他們、卻還“躲”在他們身后的沉默冷淡的孩子。
十六歲的孩子,正是叛逆心理最重的時候。有時候隔著玻璃,我也能感覺到他們內(nèi)心深處對自己“事無巨細”都要控制的父母的厭惡與抵觸。上次我親眼目睹了一對母子沖突發(fā)生的全過程:
母親:“快點按照人家的要求填申請表啊!”
兒子(不情不愿地拿下耳機,撩起遮住眉毛的劉海):“怎么啦!我知道怎么填,用得著你多說嗎?”
母親:“你這孩子,不是怕你聽不清楚嗎?……看看,你怎么這么笨……連這么簡單的申請表都填不清楚,難怪成績差……”
兒子(已接近咆哮):“要你管??!坐到后面去行不行!”
這個時候,我除了勸說母子二人都冷靜消消氣外,也由衷地想勸這位母親一句:家長,你要不在后面等一下吧,他已經(jīng)十六歲了,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來做,你不要太激動了。護兒心切,這位家長的心情我們都能理解。只是,她什么時候可以放開拉著孩子的那雙手呢?除了像上述母親那樣將十六歲的孩子像六歲那樣“呵護”外;有的父母已榮升為做了爺爺奶奶,還在不斷地替自己同樣為人父母的子女“操著心”—為剛出生的新生兒申報戶口的時候,已初為人父的年輕人坐在一旁擺弄手機,卻任由自己的老父老母跑前跑后;為小嬰兒注射疫苗或者去醫(yī)院看病的時候,身形已有些佝僂的老人吃力地抱著孫子,不愿意也不放心讓自己年輕的子女上前搭把手—也許,他們永遠是自己的“孩子”,永遠需要自己“照顧”,哪怕他們的孩子已經(jīng)成年甚至過了而立之年。
2.作為一名四歲孩子的母親,我也理解那些總是忍不住想要“照顧”、“呵護”自己孩子的父母親,在他們眼中,孩子總是有需要他們幫助和扶持的地方;但是,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我們作為父母,也總有老去的一天,我們該如何陪伴孩子的成長,并在必要的時候完成一場“得體的退出”?
親子關系,歸根結底也是溝通關系的一種。以前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育兒路漫漫,請先育好自己》的文章。誠然,為人父母,我們都是頭一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教育子女這條漫漫長路上,我想,同樣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身為父母,做好自己、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起一個優(yōu)秀的榜樣,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就像我見到的那位對兒子“事無巨細”束縛太緊的母親,也許在她兒子的心目中也在嘀咕:你老是覺得我長不大、太笨,連一張簡單的申請表都填不好;那么,你什么時候才能放開我的手讓我自己來?那么,是什么早就了如此之多的“巨嬰”?我想,放不開孩子雙手的父母,談不上是罪魁禍首,也必須得承擔相當大一部分的責任。
幾乎所有的教育專家都會反復強調(diào)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承擔的特殊而又重要的責任。因為,每個孩子都曾經(jīng)是一張純潔無暇的白紙。在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的行為舉止、思想言行對于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不僅影響著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也塑造了孩子的風度氣質(zhì)。徐小平曾經(jīng)在一個演講中說過:“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們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的效仿源。無數(shù)事例證明,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媽媽身上學來的。因此,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媽媽要特別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作用,時時處處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span>
3.回到我在前文中遇到并思考的問題:“說我長不大,那你何時能放開我的手?”
與孩子劃清界限”,“管得越少孩子會越好
在信中,與15歲女兒隔閡頗深的母親非常懊惱迷茫,“她對我的關心基本不接受,這讓我很難受……我們經(jīng)常因為很多瑣事發(fā)生沖突……她真的很傷我的心……”
15歲的女兒“一心只想往前飛”,急切地想要沖破父母親的約束與管教;而母親卻是一個跟在孩子身后苦苦哀求她早點“穿上秋褲”的“嘮叨狂”。15歲時候如此,也許到她的女兒25歲時,她也還是會對孩子“不放心”;直到演變?yōu)槲以诠ぷ鞣N常常遇到的那些子女與父母—-都結婚成家、而立為人父了,卻還是父母親眼中的“巨嬰”和“寶寶”,不僅沒有責任心和承擔感,與父母親的沖突與隔閡也不會減輕?!霸谛睦砩?,你要給孩子最堅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賞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摯的愛。不管遇到什么事,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決定,相信她有能力進行選擇和決策。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的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錯了,你也要允許她去犯錯,平和地接納她的不精彩……”而同時,“你也不必為自己的‘越界’而過分內(nèi)疚,不必因此對自己耿耿于懷。誰都對自己的孩子犯過錯誤,放下自己的過失就想放下孩子的過失一樣,都是修改過失的必須,否則又會陷入新的困境。你只有真正原諒了自己,才能真正接納孩子?!?/span>
所以,“什么時候,我們才能放開孩子的手”?
什么時候都不晚,現(xiàn)在開始就好。
“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氣”,面對身邊為孩子買學區(qū)房、拼命將孩子送進名牌幼兒園及小學的父母們,講真,我也曾經(jīng)焦慮過。可回答“要不要進名牌幼兒園”這一問題時,胡蘿卜放進錦盒也變不成人參,大門口掛上蒙臺梭利的招牌,也不見得這個幼兒園踐行的就是蒙臺梭利的理念?!币驗?,“蒙臺梭利精神的精髓,就是自由與愛。
那么,只要我們內(nèi)心滿懷著對子女的愛與理解,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我自己也曾經(jīng)寫過一篇不成熟的文章“別把手段當成了目的”,來論述自己對于目前市面上天花亂墜的課業(yè)輔導班和特長培養(yǎng)班那“欲語還休”的復雜的“愛”。在這個節(jié)奏漸快的社會,也許我們都被各種育兒法則的教條和揠苗助長的心態(tài)綁架了,而忘記了學習和教育的本真及初衷。翻完尹建莉老師的書,才讓我的內(nèi)心多了一份篤定和淡然。但是這本書,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形形色色的問題,我們還必須不斷地吸取尹建莉老師的“營養(yǎng)”。是的,為人父母,都是頭一遭;而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陪伴他成長的路上,引用偉人的話說,讓我們“摸著石頭過河”吧,只要我們心懷對孩子的理解與愛。
關注心靈健康(預約) 0592—5515516
關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網(wǎng):?http://www.jixiaozhu.cn
心理健康網(wǎng):?http://xmxljg.com
企業(yè)微博網(wǎng):?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網(wǎng):?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
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尊重您的個人私密,使隱私權得到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