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結婚是早熟嗎(下)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孩子說結婚是早熟嗎(下)
以下是父母與孩子談論性的幾點建議:
1. 性器官教育從幼兒就要開始
談論性器官要坦誠、具體、簡短,不用代名詞,不讓孩子認為那是隱諱和齷齪的器官。
2.盡早滿足孩子對身體的好奇心
如果父母在3歲前沒有滿足孩子對異性的好奇心,那么4歲以后孩子有可能會出現去摸其他小伙伴身體的行為,因為他想了解自己的同時也想了解別人的身體結構。
3. 正確對待孩子的早期“性行為”
1~3歲,孩子的愉快感覺集中在肛門附近,所以孩子自己撫摸身體的行為屬于對身體的探索,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認知階段。但是到了3~4歲時,父母需要用引導的方式來約束孩子過于頻繁地撫摸生殖器,因為這涉及孩子的性態(tài)度的發(fā)展。
4. 別讓孩子的手閑著
多安排孩子參加各類有趣的活動,尤其是戶外運動、小伙伴們的集體活動,想辦法淡化孩子對性器官的過度關注,也不要用辱罵去強化對性的負面意識。
5. 自然地談及身體發(fā)育和個人清潔、衛(wèi)生習慣
我每年都會陪孩子去做體檢,每次都是我們一起進門去見醫(yī)生,孩子脫去全身衣服接受各個部位和器官檢查。從10歲開始,我被留在門外了,由孩子和醫(yī)生自行交談與做體檢。體檢完畢后,醫(yī)生和我還有孩子會一起討論各類發(fā)育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讓孩子習慣于敞開心懷,大方地討論一些敏感話題。我的朋友為了能與女兒討論性問題,她選擇與女兒一起去做婦科檢查,由婦科醫(yī)生來引導母女展開第一次的敏感話題。
6. 性教育不只是器官教育
父母在家所呈現出來的兩性關系,其實就是對孩子最初的性教育。父母恩愛時是如何傳遞感情,如何擁抱、相互親昵,如何公開地贊美彼此,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異性相處之道的活教材。孩子能感受的正面異性接觸必定首先來自父母。
7. 從小培養(yǎng)“自己的身體自己擁有”的概念
4歲后可以較直接地告訴孩子,自己的隱私部位是哪些,為何不能隨便讓人看和摸。也可以用圖畫、繪本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部位是自己要去照顧好的,比如每天清洗、換衣服、穿戴整齊等。
8. 在家里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
讓孩子能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擔憂,父母也可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父母是否同意孩子的意見,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是最重要的態(tài)度。如果孩子問性方面的問題,則要盡力坦誠地面對。如果你毫無準備,感覺還沒想清楚如何回答,那么大可直接告訴孩子,你需要想想如何回答他的問題,可以再選一個時間來聊。總之,越冷靜,越自然,越正面,則越能傳遞對孩子的信任和支持。
9. 不居高臨下,相信孩子自己能搞定
比如,我會問Ian:“你的聲線還沒有變,而比你大幾歲的奧斯汀已經開始變聲了,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到了長胡子的時間,Ian一直沒有學怎么刮,我讓他去找奧斯汀學,結果他說:“我上網去看一下吧?!焙⒆觽儽任覀兿胂蟮囊芨傻枚啵嵝岩幌?,他們自會用滿意的辦法去搞定的。
10.純潔不等于無知
我們已無法再把孩子關閉在無知的黑屋里,他們獲得性知識的渠道很多,避談性不會讓他們變得更安全;相反,越隔離性問題則越會把孩子推遠。我們可能已經無法成為傳輸孩子“性知識”的第一人,卻應該做不傳輸給孩子“性負面論”的人。
11. 做一個酷媽,比做一個老媽來得更受歡迎
我鼓勵Ian交往男女性同齡朋友,一旦他宣布有了異性女友,我立即表示歡迎,并與女孩保持聯絡。因為媽媽越陽光,孩子就越會靠近你,知己知彼才能真正護航青少年的崢嶸歲月。
知識帶來力量
記得2015年Ian所在的高中有一批新入學的學生家長在微信群里嘀咕不停,因為他們聽說學校的醫(yī)務室給孩子們準備了免費的避孕套,供需要的學生拿去用。父母們開始擔心這會助長孩子們的濫交。于是我電話找到了Ian,與他討論此議題。他對我說:“ Knowledge comes with power(知識帶來力量)。學校為我們提供避孕措施,不是為了讓我們沒有責任地去交往,而是讓我們更負責任地對待女孩,更尊重互相的決定,更好地懂得保護好自己。”作為父母,我想我們不應該在孩子十幾歲這個年紀把避孕套主動遞給他們,因為這個動作所傳遞的信息是:你們可以放開去做了,不過有個要求就是極其小心保護自己和對方。而當孩子們接受這條信息時,“你們可以去做了”會變成主旨,后半句話會被他們忽略。
然而,當學校和醫(yī)療機構為孩子們遞上避孕藥物和工具時,前邊那半句的意義顯得非常不重要,恰恰是后半句才是孩子們要去思索的:小心保護自己,因為我們還不能承擔性關系可能帶來的后果。這也就是Ian所提到的,“知識帶來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準男人”和“準女人”正在學習直面因果的力量,一種了解因果之后才能學習到的控制自己的力量。在寫這個篇章時,我恰巧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幀朋友曬出的大學時代的學生靚照,她的留言是:“青春,就像一場春天的雨,誰都希望再濕一次!”青春真的值得謳歌,值得追憶。我們做父母的,就坦然地讓孩子替我們再濕一次吧!
關注心靈健康(預約) 0592—5515516
關注心理健康(團體輔導)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網:?http://www.jixiaozhu.cn
企業(yè)微博網:?http://e.weibo.com/xmxljg
企業(yè)博客網:?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機構地址:廈門思明區(qū)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
溫馨提醒: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本版案例細節(jié)均經過處理,請不要對號入座。